在校生
教职工
校友
考生
招聘
捐赠
信息门户
教工邮箱
图书馆
English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办学数据
历史沿革
学校章程
机构设置
机关部处
教学单位
教辅/科研单位
群团/附属单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教授名录
人才培养
专业培养
本科生
研究生
博士后
继续教育
科学研究
科研信息
科研平台
重点学科
成果转移转化
华农学报
社会服务
卢永根先进事迹陈列展
路线
华农人物网
对外交流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就业(本科生 研究生)
继续教育招生
学校标识
信息公开
hth365华体会
学术动态
首页
学术动态
2024-04-28
王艇教授团队基于统计基因组学分析揭示麻栗坡兜兰简单重复序列的表达调控关键基序
2024年4月22日,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5.1)发表了我校王艇教授团队、福建农林大学刘仲健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苏应娟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题为“Statistical genomics analysis of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from the Paphiopedilum malipoense transcriptome reveals control knob motifs modulating gene exp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对麻栗坡兜兰(Paphiopedilum malipoense)转录组的SSR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基因组学分析,证实eSSR基序类型与基因表达水平存在关联,鉴定出9个表达调控基序(expMotif)和11个基序-转录区组合;发现基序类型-转录区组合是决定SSR所起表达调控作用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解释eSSR作用机制的模型;同时,对eSSR分布与MYB、F-box和TCP家族旁系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也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eSSR重复单位的突变可导致所在基因的表达发生
2024-04-28
资源环境学院王瑞龙研究员团队在外来入侵植物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我校资源环境学院王瑞龙研究员团队在外来入侵植物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主流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一区,影响因子11.4)、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一区,影响因子11.1)、Environmental Pollution(二区,影响因子8.9)、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二区,影响因子7.7)上发表4篇高水平论文。 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入侵植物薇甘菊体内含有丰富的抗菌性化学物质。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造成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日益严重,畜禽粪污成为环境中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通过在鸡粪堆肥过程中添加薇甘菊,探讨其对抗生素基因(ARGs)和病原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薇甘菊显著增加了堆肥中的芪类、二芳基庚烷类等植物源化合物的丰度,而rpoB2,RbpA,FosB1等抗生素基因显著降低甚至消失。此外,肺炎链球菌和霍乱弧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也
2024-04-22
刘耀光团队发现水稻NAL23基因座位拷贝数变异调控水稻叶宽
叶片是水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直接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和呼吸蒸腾。同时,叶片形态也是决定水稻株型的重要指标,而叶片宽度是决定叶片形态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水稻叶宽性状对改良水稻株型和提高光合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研究表明,水稻叶宽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目前已有部分调控水稻叶宽的基因被克隆,但是关于水稻叶宽发育的遗传调控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2024年4月18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 刘耀光院士团队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周德贵副研究员团队题为“Copy number variation of NAL23 causes narrow-leaf development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了两个编码核糖体40S小亚基蛋白的叶宽调控基因NAL23-1和NAL23-2,提出核糖体蛋白剂量改变可能影响叶片核糖体装配,进而影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信号通路,最终调控叶片宽度,为理解叶片宽度的发育调控提供新视角。 该研究发现一个自发突变的水稻窄叶突变体nal23,遗传分析表明nal23性状由单个基
2024-04-19
植物保护学院许益镌教授课题组揭示肠道菌增强宿主抗药性的新机制
4月15日,植物保护学院许益镌教授课题组在ISME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Lactic Acid Bacteria Modulate the CncC Pathway to Enhance Resistance to β-cypermethrin in the Oriental Fruit Fly”(图1)。该研究首次深入揭示了昆虫肠道共生菌如何通过间接方式调控宿主桔小实蝇的解毒功能,进而增强其抗药性。这一成果是继该团队于2017年在Microbiome上发表关于肠道共生菌通过直接代谢敌百虫提升实蝇抗药性的文章后,在昆虫抗药性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发现,为理解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图1:论文在线发表截图 肠道共生菌在昆虫宿主的生理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分泌水解酶,积极参与植物毒素和人工合成杀虫剂的解毒,从而帮助宿主应对外界的有害物质。尽管一些共生细菌也与宿主的解毒活性密切相关,但潜在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在该研究中,作者利用转录组测序、16S rRNA基因测序、RNA干扰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等技术和方法深入解析了肠道微
2024-04-17
崔紫宁教授团队在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崔紫宁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药物化学权威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中科院1区Top期刊,影响因子6.7)在线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novel amide derivatives as potent 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系列新型酰胺类衍生物通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从而有效地降低其致病能力,并阐明了其作用机理和作用靶点。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重要的机会性人体病原菌,其不断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峻威胁。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近年来微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其核心内容是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病原细菌个体通过产生和感应小分子化学信号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从而以群体形式对寄主和外部环境做出协同反应,包括建立侵染和产生抗生素等。该系统的发现为明确病原菌致病调控机理和发展
2024-04-16
植物保护学院徐汉虹/张志祥教授团队在绿色精准农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我校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学院徐汉虹教授/张志祥教授团队在绿色精准农药研究领域又有新进展。其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区TOP期刊,IF=15.1)和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区TOP期刊,IF=11.1)上,为加速绿色精准农药产业化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的论文题目为“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urfactants and iron-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delivery of insecticides”。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陈慧雅,徐汉虹教授和张志祥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构建了一种向农作物嫩叶和有害生物为害部位靶向传递的纳米载药系统——负载虫螨腈(CF)的铁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F@MIL-101-SL),有效增强了虫螨腈在玉米植株内的转运。含有表面活性剂的CF@MIL-101-SL溶液在玉米
2024-04-16
农业农村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召开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
近日,农业农村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耕地质量提升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总结实验室已有科研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重点实验室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简要介绍了我校近年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进展情况,并向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们颁发了聘书。 李永涛教授作为实验室主任简要回顾了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并向学术委员会详细汇报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主要研究方向、运行管理情况、研发条件与制度文化、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十四五”建设规划等方面内容。李永涛教授表示实验室肩负着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未来,将继续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战略需求,深入开展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们对实验室的阶段性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献计献策,他们一致认为,实验室应据国家和广东省的重大战略需求,及时调整科研领域和研究方向,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土壤修复和养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管控等方向上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
2024-04-15
植物保护学院荔枝病害研究团队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 植物保护学院荔枝病害研究团队在New Phytologist发表了题为“Litchi aspartic protease LcAP1 enhances plant resistance via suppressing cell death triggered by the pectate lyase PlPeL8 from Peronophythora litchi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植物响应病原卵菌侵染的新途径:天冬氨酸蛋白酶LcAP1通过抑制致病因子PlPeL8诱导的植物细胞坏死及感病性,从而提高植物对病原卵菌的抗性。 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引起的霜疫病是影响荔枝生产的首要病害,严重威胁着荔枝生产及贮运。荔枝霜疫霉和疫霉是半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具有活体营养和死体营养两个阶段。在侵染前期的活体营养型阶段,病原菌会避开或抑制植物的防卫反应和细胞坏死;而在活体营养向死体营养转变过程中,病原菌则释放大量死体营养型效应分子(necrotrophic effector,NE),诱导或加剧植物细胞死亡,从而迅速突破
2024-04-15
食品安全与营养团队在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封面文章
近日,我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团队在分析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以Supplementary Cover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High-Density Au Anchored to Ti3C2-Based Colorimetric-Fluorescence Dual-Mode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for All-Domain-Enhanced Performance and Signal Intercalibration”的文章。 横向流动免疫分析(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LFIA)是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之一,具有简单、高效、低成本、无需专业人员和大型仪器设备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食品安全和医疗诊断领域。但目前用于小分子检测的LFIA主要采用传统单信号“关闭”策略,这种策略依赖于高浓度的分析物,导致灵敏度低和定量差,尤其不利于有痕量检测需求的小分子分析物,同时也难以避免外界环境对目标信号的干扰,影响准确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引入了荧光淬灭机制,许多具有比色-荧光双信号模式的LFIA被开发出来以提高灵
2024-04-10
食品学院宋明月副教授在柑桔活性物质促进肠道健康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食品学院宋明月副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就柑桔多甲氧基黄酮促进肠道健康方面在Food Function(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6.5)发表系列研究论文。 柑桔多甲氧基黄酮(Polymethoxyflavones, PMFs)主要包括川陈皮素、5-去甲基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等,具有多种促进健康的生物学活性。团队开展了膳食橘皮素对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恢复作用研究,揭示了橘皮素通过修复肠屏障功能、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介导的代谢途径来缓解腹泻症状的作用机制,并首次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报道了关于PMFs对肠道菌群介导的色氨酸代谢调控作用的实验结果。此研究成果发表于Food Function期刊,题目为“Dietary tangeretin improved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mice by enhancing the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regulating the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c homeostasis”,并被遴选为当期封面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是2019硕士研究生陈斌,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85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9
/
39
跳转到
最新要闻
2024-09-06
校领导与统一战线代表人士举行午餐交流会
2024-09-06
校领导带队检查课室和宿舍设施运行情况
2024-09-06
与共和国农机事业共成长:罗锡文院士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2024-09-05
学校推动规范使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2024-08-28
【微言教育】广东:百校联百县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2024-09-06
【科技日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积极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4-09-05
【南方杂志】“田秀才”下乡
2024-09-05
【光明日报】华南农大开学典礼圆满举行,奥运冠军送祝福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