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白云山,见证百年学府风华;滔滔珠江水,映照农学璀璨荣光。农学院作为华体会首存 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发端于1909年创办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与学校的办学历程基本同步,伴随着百年老校的发展而成长。百十年来,一代代农学人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始终坚守“振兴中华农业”之初心,勇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之使命,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立足特色优势,服务国家及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动学院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建领航,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学院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领航高质量发展,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着力锻造坚强战斗堡垒,将“丁颖精神”“卢永根先进事迹”融入思政教育,筑牢师生信仰之基。“十四五”以来,学院党委入选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1个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支部入选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与组织保障。学院学生团支部入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最具贡献度TOP100榜,获评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教职工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女职工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

薪火相继,跻身一流学科高地。学院学科底蕴深厚,成就卓著。我国“稻作科学之父”、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早在上世纪20年代率先开始了水稻育种与光温生态研究,在我国稻作史上第一个利用野生稻杂交育成水稻新品种,奠定作物学科基石。改革开放后,在卢永根院士、刘耀光院士等带领下,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先后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两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一级学科先后跻身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于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并支撑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等两个ESI学科进入全球前1‰。

铸魂育才,厚植新农人才培养沃土。百余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逾万名农业英才,涌现丁颖、卢永根、刘耀光“一门三院士”及黄耀祥、林鸿宣院士共五位两院院士。学院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学位点,招收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农业专业博士生、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生。开设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科学3个本科专业,以及农学“丁颖创新班”、新农学本-博贯通创新班;其中,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全日制学生169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1人,硕士研究生644人,本科生919人。

“十四五”以来,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机制,专业建设与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学院8门次课程被认定为省一流课程,1门课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主编(副主编)教材9部,其中“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2部;教学团队斩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以及广东省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获批省级教研室(教学团队)2个;新增省级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产业学院各1个。

学院坚持五育融合,将“厚植学农爱农情怀”的价值引领与“练就强农兴农本领”的知识传授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团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2项以及省赛金奖3项、铜奖1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1项以及省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1支队伍获评省级“灯塔实践团队”,2支入选“三下乡”省级重点团队,1支入选广东省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种子团队并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精品项目,2支获省级优秀“三下乡”团队;学生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奖十余项;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连续三年突破50%。

名师荟萃,锻造育才兴农砥柱。学院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坚持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心用才,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2人(正高级39人,副高级48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1人、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9人,3人荣登科睿唯安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1个团队入选“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现有学术型硕士生导师71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81人,博士生导师43人,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筑强平台,擎旗科技创新前沿。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包括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华南作物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农业农村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广州)分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作物精准育种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岭南水稻种质资源基地库、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库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平台,并建有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作物表型组学平台、智能化温室、生物信息学平台和智能型种质资源库等先进科技支撑平台

依托平台优势,学院聚焦“四个面向”,以南方优质稻、南方大豆、鲜食玉米、花生、甘蔗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高效机制解析、杂交稻育性控制分子机制、航天诱变生物育种、南方大豆新品种培育及水稻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等研究领域特色鲜明,成果斐然。“十四五”以来,学院主持纵向项目270余项,到账经费2.47亿元;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获专利及植物新品种权150余件,审定作物品种42个(国审品种10个),主持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奖二等奖2项。

科技惠农,贡献卓著彰显担当。学院充分发挥科教及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力行“顶天立地”。“十四五”以来,学院大批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及科技“轻骑兵”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2个团队获评广东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十大先锋队伍;牵头建设国家级科技小院1个、“科创中国”服务团2个以及永根科技站6个;1个品种2次入选农业农村部粮油生产主导品种,2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9个品种累计入选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16次,4项技术累计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12次;主持获得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奖4项。

放眼寰球,深化拓展国际合作。学院紧抓“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平台”,深化拓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国际科研平台2个,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与国外学者合作发表SCI论文近60篇。邀请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巴基斯坦一带一路发展公司、都柏林大学、乌拉圭共和国大学、贝宁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哥伦比亚托利马大学、哥伦比亚国家水稻种植联合会、泰国素可泰探马提叻开放大学及秘鲁国立农业大学等多个国际代表团相继来访寻求合作。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选派学生赴剑桥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法国里昂ISARA-Lyon学院等国外高校访学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新时代赋予新机遇,新目标呼唤新作为。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重要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胸怀“国之大者”,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攻坚克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华农智慧、华农力量与华农方案。

                                                 



(2025年6月更新)



                                                               

学院简介-
本科生培养-
师资队伍-
学生工作

版权所有©华体会首存 农学院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