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2022级本科森林保护专业1班的杨坤龙同学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国际植物系统学知名学术期刊《Phytotaxa》发表了一腹菌化真菌新种——面筋高腹菌(Gautieria mianjin)的研究论文,论文题为“Gautieria mianjin (Gomphales, Basidiomycota), a new species of false truffle from China”(原文: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594.2.3;勘误: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597.3.6)。该新种的模式标本采集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由落叶松属(Larix)和云杉属(Picea)组成的混交林中地上,经形态学(图1)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图2)研究,确定为高腹菌属(Gautieria)一新种。
高腹菌属(Gautieria Vittad. 1831),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钉菇目(Gomphales)、钉菇科(Gomphaceae),迄今有50多个分类群记录。该属真菌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担子果腹菌化,具薄而易消失的包被,产孢组织形成迷宫状小腔,菌髓板珊瑚型发育,担孢子有色而具纵棱。该属与当前多系的枝瑚菌属(Ramaria Fr. ex Bonord. 1851)密切近缘,既有系统发育研究将其识别为枝瑚菌属枝瑚菌亚属(Ramaria subgen. Ramaria,即狭义枝瑚菌属 (Ramaria s.str.))的姐妹群。生态学上,该属一些物种是栎属(Quercus)、云杉属(Picea)和黄晶兰属(Pleuricospora)等植物的菌根共生菌,可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1 面筋高腹菌的形态结构
形态学上,面筋高腹菌的核心特征包括:担子果不规则近球状,直径2.5–5 cm;产孢组织脑状至蜂窝状;担孢子近球形至宽椭圆形,11–14×10–12 μm,具10–14条纵棱。其封闭成脑状至蜂窝状的产孢组织本质上由众多开放的珊瑚状分枝折叠收缩而成,通过缩小表面积减缓了在干旱环境中的水分散失,可能是对干旱环境适应性进化的结果。而其细胞壁加厚、具纵棱的孢子,可能能延长在动物消化道内驻留的时间并保持生活力,可能是对其孢子传媒(如小型啮齿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结果。系统学上,本研究中基于细胞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nrITS)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面筋高腹菌与同属部分来自欧洲和北美的分类群,如羊肚状高腹菌(G. morchelliformis)密切近缘。它们可能曾有一个广布于北半球的共祖大种群,在晚中新世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特提斯海退缩导致干旱加剧后,逐渐发生地理隔离和异域成种,最终在北美、欧洲和东亚分化成多个密切相关的物种。在获得更多数据后,有关它们的起源、辐射和多样化的确切过程可以通过分子钟来揭示。
图2 面筋高腹菌的分子系统学位置
高腹菌属研究匮乏,这一新种的报道丰富了人们对该属的认知,为揭示其物种分布格局、自然演化过程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此外,该种还具有独特香气,质地劲道,有开发为新食品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