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机械工程学科始建于1970年,经过50余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农工结合的学科特色,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区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机械专业学位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机械专业学位的建设瞄准国家制造强国、广东省制造大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紧跟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及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人才发展需要,依托机械工程学科建设的优势,设置了机械工程、农机装备工程和机器人工程三个领域方向。充分利用区域制造资源,加强与校外优质企业联合,开展平台建设和人才联合培养,积极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突出机械电子设计、先进制造理念,融合 智能农机装备的办学优势,形成了工农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7人。学位点不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021年,招收全日制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125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位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强化基层党团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创建“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和“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实施“党旗飘扬社区工程”,出台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制度,在原有的以纵向设置为主的学生支部基础上,在学生社区成立13个楼栋临时党支部。以制度建设和智慧团建为抓手全面落实从严治团要求,严格规范基层基础团务。
2.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课程育人能力培训,每年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和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丰富“思政课程”教学资源,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抓好“课程思政”立项建设,逐步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推动思政课程见实效。
3.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构建“12345”实践育人体系(一项任务、两支队伍、三大平台、四个结合、五项保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教学督导和组织学生评教,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2.构建“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督导评教”、“行政评教”、学生座谈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教学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
3.通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预答辩—学术不端检测—外审盲评—论文答辩”全流程管控,学位论文实行公开答辩,接受社会监督,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实行延期开题或毕业,并削减外审不通过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的招生名额,从严把控研究生各个培养环节,落实了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2021年度,学位点重点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企业导师库,遴选和聘请双师型校外导师,执行校企双导师制度。发挥学校学术优势,产学研用一体,立足企业与行业难题,联合攻关,研究生入驻企业,深度开展项目研究。
2.注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开展。学位点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学术诚信环境,着力增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精神和学风自律意识,培育优良学风。学位点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3.不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专任教师在2021年度获得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以及“最美农机教师”荣誉称号。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部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个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时发现其研究内容未能充分结合生产实际。
六、改进措施
1.紧随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学位点课程设置,加强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环节。积极适应机械行业发展对机械领域人才的需求,为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把控。严格把关研究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各关键环节的评定标准,对未能达到标准的研究生规定时间进行整改,对长期未达标的给予延期处理,督促导师履行作为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确保履职尽责,将全过程管理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