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中国博士后制度设立实施40周年之际,华体会首存 2025年紫荆博士后学术论坛在科技楼国重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以“砥砺奋进四十载,博后扬帆启农章”为主题,聚焦农业科学与交叉学科前沿,吸引了全校众多博士后及师生参与。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负责人介绍了学校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分享了学校支持博士后成长发展的系列举措。据悉,学校将持续优化博士后招收培养机制体制,多措并举推动博士后实现“量增质提”。
在学术交流环节,农学院孙珊博士揭示了水稻耐淹基因OsUGT75A调控机制,为涝灾育种提供新路径;兽医学院张鸿焱博士开发了多功能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推动靶向智能诊疗一体化发展;植物保护学院肖钰艳博士解析了农药噻虫嗪定向积累机制,助力精准防治稻飞虱技术升级;电子工程学院杨炜光博士创新棉花水氮迁移学习模型,实现精准农业监测;材料与能源学院孟露明博士聚焦染色质三维结构组装机制,探索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规律。
本次论坛还创新推出“学科交叉互动展”,彻底打破传统会议模式,师生可自由穿梭墙报展区与汇报人深度交流,即时碰撞科研灵感。张鸿焱博士的药物递送系统因解决农药靶向难题斩获最佳人气奖,肖钰艳博士等四人分别获得最佳及优秀汇报奖。
在特邀报告环节,农学院院长储成才教授以“我的科研之路”为题,结合三十载攻关水稻养分高效利用研究的经历,为青年学者绘制科研“航海图”。他引用“板凳坐得十年冷”,强调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涌动的时代,问题导向的恒心比追逐热点更重要,鼓励青年学者秉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勇闯创新“无人区”。
据悉,“紫荆博士后学术论坛”作为学校博士后工作品牌活动,由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统筹组织实施,各学院、各流动站结合不同主题定期轮值主办,旨在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博士后科研创新活力。本次论坛由农学院、作物学流动站主办,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及相关学院的领导与专家参加了论坛。
文/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 农学院 图/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