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书香、果香、品佳酿!薛红卫校长主讲“葡萄酒第一课”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食品学院 周艳华 编辑:费思迎审核发布:安沛发布时间:2024-09-07

  巨峰、阳光玫瑰、醉金香、赤霞珠、霞多丽、梅洛……或许你听过它们的名字,但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么?

  “大家尝试下不同颜色的酒,感受一下他们的口感和差异。”

  “别一口气喝完,留点在杯中感受酒的香气。”

  这样的场景和对话,就发生在 今年秋季学期新开设的通识选修课《葡萄酒背后的文化与科学》上。9月5日晚,课程第一讲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报告厅迎来首秀,由 校长薛红卫教授主讲。

  为什么要在 开设这样一门课程?

  薛红卫向同学们介绍道,近年来,葡萄酒在中国的需求日益增长,葡萄酒背后的文化与科学也吸引着一大批年轻人去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大,葡萄酒消费量大、贸易量高, 作为一所身处大湾区的百年老校,学生体量大,与葡萄酒相关学科门类全、实力强,这都是课程开设的天然优势。

  同时,中国有着悠久的葡萄和葡萄酒文化,“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经》中就有着关于葡萄的记载。学习这门课程,既是一场文化之旅,更是在观察葡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发酵酿造成酒过程中体悟古人“风土相宜,天人合一”的智慧与哲学。

  通过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期望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薛红卫也为同学们作出解答。

  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葡萄酒背后的文化与科学,培养文理融合的创新型新农科急需人才,同时促进产业发展,推动本土葡萄酒市场多样化,推广本土葡萄酒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薛红卫表示,通过这门课,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葡萄酒、了解葡萄酒产业,从而推动中国葡萄酒大众化、产业化,正是课程的本意和目标。

  课上,薛红卫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葡萄酒的驯化与栽培、葡萄的身份信息、葡萄的分类、葡萄的一生以及如何酿造出好葡萄酒——用栽培激发原料最好的状态。并以爱国侨领张弼士的实业救国故事勉励同学们“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积极涵育大国三农意识,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并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思考和提出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创新发展的见解。

  学习了理论干货之后,就到了品鉴环节。同学们品尝了酿酒葡萄、鲜食葡萄以及加气果味葡萄酒。通过观、闻、品,对不同葡萄和杯中的酒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葡萄酒中的沉淀是什么?”“葡萄酒的保存方式对品质有什么影响?”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薛红卫一一进行解答。

  “原来葡萄还有这么多品种,学到了”“太幸运了,能够抢到这门课”“已经开始期待下一节课老师带来的惊喜了”,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据悉,该课程为我校食品学院、园艺学院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相关学院开设的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多所高校同开一门课,通过校际合作,探讨通识教育的学科交叉和文理融合,培养合格的现代农业人才。2025年,我校还将承办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葡萄与葡萄酒科学文化节。


文/食品学院 余聪

图/安沛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动态

Baidu
map